开学第一课(2)
时间:2016/9/20 7:39:52 来源:八(4)班作者:徐淼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912 次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传承与发扬先辈的精神
淳化中学八(4)班 徐淼
9月1日晚八点我和父母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这次节目主题是英雄不朽:分为“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个篇章。
节目的开始是由TFboys演唱的《第一课》拉开了帷幕。首先是“撒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图片——一张在战争年代所用的发报机。一开始我看到这里是一愣,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这是打仗时候用的发报机,看着图片这发报机也破损了很多。”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发报机,电视上放的发报机大多为崭新的道具,自然是不能如这个真实的发报机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战争的炮火连天。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一位红军“千里眼”——99岁老红军胡正先用他自身经历让我们体会到红军在长征战场上的艰辛。胡老小时候因为身体看起来薄弱曾被拒绝参加红军,但因为他的坚持不懈终于成为长征红军中的一员,他成为了一名通讯员,胡老经历了背靠背的伙伴被敌军集中牺牲;突围时吞吃密码本只为保护部队机密;雪山上忍饥挨饿激战48天等惊心动魄的瞬间,展现了红军战士“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信念。当胡老讲到他和两块电池摔下山崖时,他苏醒过来第一件事不是找包裹,粮食或金条,而是那两块电池。他当时在回忆着说:“当时在我心里,那两块电池是我的生命!”胡老还告诉我们在那战争年代中国贫穷落后电池很少,每当电池没电时他们就会用一种土方法来为电池“充电”——将电池裹满盐隔一夜就能用,他还告诉大家,在当年没有汽油柴油维持电台发电的的极端条件下,用提炼的猪油和牛油维持发电机运转。现在想想这些“土方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多次实践是不会如此管用。这让我想到,即使困难再大,即使没有高级的电子设备,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有方法解决的。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处于一个和平,欣欣向荣的中国,此时的国家更需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的人才和栋梁,所以,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更应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知识,而不是整天只知玩耍。“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后嘉宾贺陵生讲述了父亲贺炳炎将军的故事。贺炳炎被毛泽东称为“唯一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他在被敌人子弹打碎右臂之后,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锯去伤臂,贺龙元帅举着他锯下的骨片对战士们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硬骨头!”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讲述了自己和父亲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她被称为“长征中最小的红军”,出生18天后就在马背上的摇篮中踏上征途。在她眼中,战斗时所向披靡的贺龙元帅是一个为了革命理想而勇敢的将领,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孩子而勇敢的父亲。
在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在长征中“移动的通信学校”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故事。一年只有一支铅笔,没有纸张、没有教具,在土地上用树枝画电路图,在战士们背后背上写着单词的小木板,边走边学英语,最后秦华礼和通信班的伙伴们在草地上毕业,从此一生奉献给通信事业。由此可见当时的学习环境的艰苦和学习用品的简陋,再和现在的对比:我们每天来到校园学习,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有专业和蔼的老师为我们讲课,书本,笔和本子更是五花八门,可有的同学却并不珍惜眼前的幸福,是啊,我们的幸福使用先辈的舍生忘死换来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他们的梦想——为祖国的繁荣不懈努力!“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听到秦老的一番话,我认为自己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最后航天员王亚平,她讲述了长征火箭、神舟飞船背后蕴含的航天精神,告诉孩子们“长征”火箭的名称,寓意着火箭长长的踪迹,也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艰苦而又光荣的历程。随后,节目现场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由国旗班战士护旗、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作为先辈的代表升旗,在庄严肃穆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现场激荡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扬起先辈的旗帜,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使我们这些祖国的希望义不容辞的责任!
站点统计: 今天访问: 13669 昨天访问: 13133 本月访问: 96021 上月访问: 896060 访问总数: 24275358 会员总数: 157 文章总数: 19061
copyright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 地址:江宁区淳化街道淳关路456号 技术支持电话:(025)52294723 校长办公室电话:(025)52290438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